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 -- 玫瑰與詩歌的國度-側記波斯文明古國伊朗
正在加載......
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
進階搜尋
X
 
會員帳號 :
會員密碼 :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玫瑰與詩歌的國度-側記波斯文明古國伊朗

玫瑰與詩歌的國度-側記波斯文明古國伊朗


圖/文 丁雲芝


以真主之名~In the Name of God


2003年12月26日凌晨,才從伊朗返國不到一個月,伊朗東南部克爾曼省(Kerman Province)發生芮氏6.8級地震,至少3萬人死亡。地震同時那一座我們緣慳一面、具二千年以上歷史,保存完好的巴姆古城(Bam)夷為平地。伊朗,這個被重重黑紗籠罩,美國視為「邪惡軸心」的國度,頓時再度成為國際新聞注目焦點。


伊朗史稱波斯(Persia),漢史稱安息,1935年改國名為伊朗,1979年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The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尊什葉派伊斯蘭教義為立國準則,並依其準則制定法津,成為政教合一的神權國家,處處可見高懸著的何梅尼與哈梅尼(Ayatollah Khomeini 及Ayatollah Khamenei)肖相,阿亞圖拉(Ayatollah)為伊朗政教領袖,是伊斯蘭教什葉派宗教領袖的尊稱。


回顧世界文明史,淹沒在歷史煙塵中的波斯古國曾是風流迷離的地域。悠悠駝鈴伴隨商旅絡繹不絕於絲綢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會於伊朗高原,綠洲文明自此開展。如今,伊朗石油及天然氣工業聞名於世,璀璨的文明蘊含淋漓盡緻地展現在美麗的波斯地毯上,卻極少有人知道著名的愛情花玫瑰之鄉、世界玫瑰精油的重要產地,也發源自這塊土地。


據說玫瑰精油的發現是源於一場波斯皇室婚禮,為了展示豪華,取悅各國貴賓,婚禮時於宮庭花園挖成水渠,灌滿玫瑰水並撒滿花瓣。婚後,新婚夫婦沿著玫瑰水渠散步,新娘發現水面上有泡沫,皇帝親自用杓舀取觀看,竟是幾滴香氣襲人的油珠,郁香久久不散。於是皇后命人用這幾滴油珠做她的化妝香料。從此人們得到啟發,開始在含油的玫瑰中提取玫瑰油和玫瑰水,這些香料沿用至今,已成為伊朗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同時也是重要出口貿易商品;無論是前往麥加朝覲時用玫瑰聖水洗擦天房(Kaab)及做禮拜前的淨身,甚至用以烹調食物。曾有一位波斯老人說,如果妻子用玫瑰水加在食物中烹調,丈夫吃了之後,從此不會迷路。


伊朗的國花就是玫瑰,據說也是先知穆罕默德最鍾愛的花。玫瑰因其美麗、香甜、雅潔,中東人民稱它為「花中之王」,伊斯蘭教許多建築都裝飾有玫瑰圖案,被視為聖潔、完美、幸福和純真愛情的象徵。

伊朗初體驗-未竟之都 德黑蘭


中國俗諺說行船走馬三分險,但走在居民人口約1200萬人的伊朗首都德黑蘭(Tehran),卻足足有著十分危險。


波斯古國的子民承襲著先祖大漠騎馬的傳統,開起車來毫無章法,左騁右馳,不但交通號誌紅綠燈起不了作用,連車道標線彷彿都是多餘;即便早已習慣了馬路如虎口的台北街頭景象,初來乍到的我們,只能立在街頭目瞪口呆,幸好有Behram和Hossein幫忙,領著我們穿梭進入車陣,卻頓時成了刀縫間的俎上肉,沒有駕駛會因為行人減速或停車,閃過刷身而過的車輛衝到對街,還得在湍流陽溝前及時剎住腳步,等跨步過溝,站定了才知道什麼是真主阿拉保佑。


德黑蘭的計程車採共乘模式,沒有計程計費錶,想要順利抵達目的地,就得有本事在車流中攔下車,還得先和駕駛討論路線及價錢,即使車上沒有其他乘客,拒載仍然是理直氣壯;少數車身標有TAXI字樣或有頂燈辨識,此外,外觀和一般自用車沒什麼兩樣,不識波斯文的我們,想要招對一輛車恐怕也非易事。既是共乘,只要擠得進去,並沒有乘載人數的限制。


伊朗人民以熱情聞名,在車陣中塞車車速降低時,常見開車狠勇猛的駕駛搖下車窗,我們還以為相互叫罵的戲碼將要上場,雖然聽不懂波斯語,卻也明白他們相談甚歡,熟稔得像是舊識,一問之下才知道根本不需要認識,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們理當都是兄弟。


Behram年約30左右,年紀輕輕的他看不出已有數次8000公尺巨峰遠征經驗,他的名字不太容易發音,黃老師索性喊他Batman;Hossein則是伊朗山岳聯盟理事長的公子,大學二年級學生,主修電子工程,問起他的課餘嗜好,他說他喜歡賺錢,怎麼賺呢?好像無所謂,只要能賺錢都好:「我做的每件事,都是為了賺錢!」Hossein這麼說。這個大男孩常常語帶珠璣,而且是笑話高手,當黃老師嚴肅地問他德黑蘭到底有多少人口,他想都不想立刻反問:「你指的是白天還是晚上?」
「有什麼差別嗎?!」我們反倒被問糊塗了。
「晚上大約一千萬,可是白天就有大約一千五百萬人。」
原來白天從市郊約24個城鎮進入德黑蘭工作的人口很多,下班各自回家,就產生白天晚上的差距了。他很認真地解釋,不像是說笑,可是如此大的差距,還是在我們心裡留下了個問號。


德黑蘭,在波斯語中可解釋成「潔淨之城」、「山腳下的平原」或是「炎熱的地方」;距裡海(Caspian Sea)約100多公里,整個城市北高南低地座落在伊朗高原北緣的艾爾布爾士山脈(Elborz Range)南麓,平均海拔約1200~1500公尺,伊朗最高峰達馬萬山(Mt. Damavand, 5,671m)即位於此山脈,約在德黑蘭東北方70公里。雖然波斯文明發展早在5000年前,德黑蘭也在9世紀時就被當做居住地,卻直到1788年才取代伊斯法罕(Esfahan)成為新都,因此它既古老又年輕,被視為古老國家的新首都。從1999年約700萬人口,到2004年2月20日,德黑德在伊朗總統大選時的人口統計已達1600萬人,約全國人口四分之一的人民定居在此都城。都市建設速度似乎趕不上如此急遽的人口成長所帶來的城市規模擴張,當車行經過一處類似地鐵入口時,我們詢及德黑蘭的地下鐵建設,前來接機兼司機的Hamid說:「It's not finished!」,再看到遠處山腳下的電信高塔,「not finish」,又來了,不知道是不是英文表達能力不夠好,Hamid對我們所指問的任何東西都是一句「not finish」,整個城市外觀給人的感覺,簡直就是一個under construction的都市,還好他說的是尚未完成,而不是已中止,表示尚在建造中… ~ Cheers up, Tehran! ~ 加油,德黑蘭!


波斯語(Farsi)是伊朗官方語言,一種非常優美的語言,常被比喻為東方的法語、東方的義大利語。波斯語究竟有多美?如果你問當地人,他可能會告訴你:波斯語是糖!如果你問我,我只會告訴你:聽波斯人講話,簡直像聽人吟頌一首詩!沒錯,伊朗素以「詩國」聞名,不管是在德黑蘭或稍後造訪的伊斯法罕、設拉子(Shiraz)等大城市裡,著名詩人的雕像和以詩人名字命名的街道廣場隨處可見。正因為如此,當我們逮了個空檔,又在地圖上發現菲爾多希廣場(Ferdowsi Square)的時候,說什麼也要請Hossein帶我們去瞧一瞧。


菲爾多希(Hakim Abol-Ghasem Ferdowsi Toosi, 940~1020 AD),波斯詩人,公元1015年以波斯文完成耗時35年的巨著《王書》(Shah Nameh, 英譯為The Epic of Kings: Hero Tales of Ancient Persia),又稱《列王紀》,是著名伊朗民族英雄史詩。全詩有6萬聯句,共計12萬行,敘述了50個國王統治時期的大事,時間跨度達4600年之久,既是伊朗古代神話傳說及勇士故事的總匯,也是後世許多文學作品的情節及人物的源頭。


為了紀念偉大詩人,伊朗將每年5月15日訂為菲爾多希日。在波斯文學史的研究中可以發現,菲爾多希詩名極高,在歐洲人熟知的波斯詩人中,他是為人熟悉的第一個大詩人,幾與希臘荷馬齊名,書中有許多美麗章節,描寫力之偉大與韻律之諧和無人能及。《王書》幾乎全用波斯文寫成,其中很少阿拉伯語彙。在阿拉伯世界的當時,他堅持使用波斯文來著作,掌握了自己的民族語言,在創作的同時對波斯文進行了再加工,為波斯語的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詩人自己也曾說:「我三十年辛勞不倦,用波斯語拯救了波斯。」在今天,可以說如果不了解《王書》的內容而想要深入波斯文學,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待續)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