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 -- 自然生態與登山活動-陳裕良
正在加載......
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
進階搜尋
X
 
會員帳號 :
會員密碼 :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自然生態與登山活動-陳裕良

 

編按,本文為民國88年到90年,本會承辦體委會一十二個梯次高山嚮導研習會,講師陳裕良課長講稿。

 

 

自然生態與登山活動

 


雪霸國家公園保育課 陳裕良


高山登山活動與自然生態會合併在一起討論,是近幾年來才發展出來的模式。尤其在高山型國家公園如玉山、太魯閣、雪霸陸續成立後,更是推波助瀾,如火如荼的興旺起來。過去的登山模式是征服,而廿一世紀的登山倫理是體驗自然,溶入自然,生物多樣保育知性、感性的新思維。談自然生態就要牽涉到保育思想的概念,而談到保育又與全球化資本主義的形成有牽連不清的關係,同時又牽涉到自然演化的觀念,因此談保育首先要先談自然演化,再談人類文明的進化關係。以前的世界觀認為地球是恒久不變的,因此演化觀念在佰伍拾年前還是很陌生的觀念,達爾文提出物種原始論距今也僅一百多年。演化的二個主要因素:時間、空間(即創造物種形成多樣性的關係)對百年前的人類來談都是巨大很難感受到的概念,但百年後因科技的進步,人類的演化已逐漸脫離自然的限制因子(即時間、空間),而獨自的大步前進。是福?是禍?尚無定論。


何謂保育?目前保育觀念的溝通,在社會上各橫向層面,利害團體之間,往往雞同鴨講,造成衝突,為何會如此?照講保育的目的絕對是正確的,但是執行的方式策略應該因地制宜而不是一味的僅是單一目的取向而已。我認為自然生態保育是一種觀念,一種能溶入日常生活的概念,自然生態保育是要感同身受以生命為本,而不是一種圖騰。跳開國內的觀念以世界的眼光來看目前的保育風潮,貧富不均,城鄉差距,社會不義是目前全世界保育工作必然面對的社會問題,也因此世界各國在一九九二年於巴西里約加開地球高峰會議,制定生物多樣性公約,對國際社會具有約束力。回頭來以台灣社會的眼光來看,台灣的保育觀念目前還沒有看到有一個各方都認同的價值體系,譬如說:流浪狗的問題、動物放生的問題、國家公園內野生動物過量繁殖的問題、原住民打獵的問題、焚化爐興建的問題、廢棄物處理的問題、高爾夫球場的問題,保育與經濟成長的問題如最近核四的爭議,一直沒辦法達成共識,因此總結來說,保育應該是一種認知而不是固定的模式,即不能以非黑即白的邏輯推演來定論。總之,目前台灣社會的風氣好像變成一種流行風尚?為保育而保育,而對主盤性的相關事物卻無通盤性了解。


談完我對保育所了解的初步概念後,再來說明一些有關自然生態保育的哲學思想。


A.親生命假說(Biophilia):

人類有親近生命與自然的天性,而天性是靠遺傳,非後天學習而來的,這個天性是人類祖先與自然界其他生命互動而演化成人類內在的遺傳。人類不可能離開自然與其他生命而能永續繁衍,如果人類長久遠離自然與其他生命則會走向滅絕的地步。最近新興起的一門學說-生態心理學(Ecopsychology):結合人類心靈研究與自然研究的科學。人類之所以傷害自己,傷害環境是因為遠離了自然;人類必需與自然連結,才能改善人類的前途,現代都市的建構方式加深了人與自然的分裂。一個人的成長經驗塑造了他對環境的看法,左右他對事物優先順序的判斷。在心裡學上人在某個特定的幼年階段如果無法接觸自然,就無法觸發與自然世界的情感聯繫,長大後將無法正確對待自然,也無力對抗物慾橫流,虛無主義與其他破壞自然的想法。哈佛大學的演化生物學家威爾森(即親生命假說的倡導者)說:人天生就有愛生命與生命過程的傾向。這種愛生命的特質是人類能繁衍與演化的力量。人類若遠離其他生命,並且長久生活在人造的都市環境,那麼數百萬年來連結人類與其他生命的緊密關係會漸漸斷離,如此人類將無法長久持續演化,甚至會走向滅種的危境,因為人類若對環境與其他生命無愛,自然不會去關心、愛護環境與其他生命,如此即使在破壞環境或危害其他生命亦不自覺。當前環境的變遷與生命多樣性的消失,無不與人類逐漸疏離自然喪失這種愛生命的天性有關。


B.生物多樣性保育(Biodiversity):

保育應該是一種心靈美學而不應走向逸樂化、休閒化;同時保育是一種關係而不是權利,實用與生態平衡之間要取得最大的共容性。傳統的自然保育以單一物種及保護區之保育為主,生物多樣性保育強調全面性、物種多樣性、文化多樣性及生態環境多樣性,實質上是人與自然環境相互關係的綜合體,一個自然的生態系統以協調人與自然關係為核心,以人與自然必須和諧發展為根本思想。生物多樣性喪失最大的威脅來自於:氣候變遷、棲地喪失、棲地碎塊化及外來種的影響。當工業文明把每一種獨特的社會吞噬破壞時,人類文明進展的一種可能性便失滅,不只是過去和現在失滅,而且也是將來。歷史發展到現在一直是多元的,人類不同的靈視,對於其過去與將來都各有其不同的視野。維持這樣文化生長的多元就是維持將來種種可能狀態的多元,也就是生命本身。我們必需培植和保護獨特性、個體性和不規則性。


C.蓋婭假說(Gaia):

生物不只是被動地適應物質環境而已,而是主動地互動以改造,控制生物圈內的化學及物理環境,亦即生命與地球共同演化,傳統知識認為生命是在適應地球的環境,生命與環境分別演化。

 

前述三種保育哲學概論本質上即是一體,互為表裏。談完了形而上的思想體係,再來就要談形而下即實際生活層面與自然生態保育的相連性-成長的迷思。


生活有無窮的多樣性,但是如果每件事物都化約成一個數字,如果我們的一切作為都可用加減來計算最後的成效,那麼「更多」便成為重要的事,數量上的成長也成為進步或表現良好的唯一指標,大自然的平衡機制對物種數量的增加有一定負荷力(Carrying-Capacity)的回饋機制,但人為萬物之靈,大自然就無能為力了。現代的經濟理論與手法更影響生態與人心,索羅斯在全球資本主義危機裏所強調的貨幣固定價值愈來愈重要,金錢比以往任何時期更緊密控制人類的生活,他認為這是全球資本主義體系最困擾人的一面,自從經濟變得真正全球化,市場機制更滲透到過去不受市場千擾的層面。西雅圖的天空乙書所述二百年一位印第安酋長的心靈宣言:天地萬物都是我們的兄弟,來自相同的母親,我們只為求生存才去使用它們。現在的資本主義造成徹底的收括一切,使萬物無法自行更新包括人類在內。蓋婭理論強調地球是一自我新系統,人如果破壞地球的自我更新系統,將走向毀滅。資本主義所造成的後遺症不只是生態破壞,人的心靈亦遭受波及。


達爾文的進化論:人生的意義何在?是否根本無所謂意義,我們全都是進化鍵中的偶然,二十一世紀的疾病-孤獨,人都需要有所歸屬,要將自已連結到何處?或歸屬於誰?假如我們無所歸屬,則難以看出有哪項奮鬥是有意義的,在自然裏可學會尊重生命,並可使人超連結天地萬物,同時保育的中心思想:任何生命都是平等的,可以改善資本主義以金錢為價值所造成的區隔,因為資本主義影響之下擁有權力與影響力的人類將會進一步退入他們自築的高牆村落內,而把自己和不同類的人分開來。這樣做會找不到平衡點:沒有犧牲奉獻和與人妥協的機會,也不可能把弔詭(Paradox)化為進步的原動力。


市場決定一切,會造成社會公道的失去,以物質生活發達的美國而言,許多人感覺,私人生活環境富裕高雅,公共生活則貧瘠污穢。造成這情況的主要原因,即在過度依賴市場。現代經濟本身具有無限擴張的動力,而無限擴張的結果,終將遭遇到自然資源枯竭的限制,同時在成長的壓力下所製造出來的新工作,不見得都有益社會。資本主義認為有競爭的社會才是最好的社會,然而許多社會問題,都起源人們對金錢、權力、名譽以及控制力的競爭,幾乎所有的社會都屬宰制性社會,縱觀人類文明的發展史都是從崇敬自然變成宰制自然,從夥伴關係社會變成宰制關係社會。時報出版社「貧婪時代」之書中亦指出資本主義的投機行為是無可避免的趨勢,經濟影響的層面隨著全球化成單一經濟體的發展,越來越深入各個層面,包括心靈的層面如醫院以企業化精神來經營是否合乎社會的需要。資本主義的邏輯是提供便利生活中所需的各式物品消費,結果是必須以量的膨脹來支撐整套資本主義系統的運作,生活在這樣設備齊全現代化的世界裏,理應可以省下不少時間,好整以暇地享受生命,探索生活,但事實卻不然,現代化的生活其實在消耗時間與生命,因為要製造與人不同的商品以便在消費場域贏得商機,所以要消耗不少的時間在瑣碎的樣式、大同小異的機能上見高下。同樣的邏輯也適用於學術領域。很多時候大環境系統的運作,其實不知不覺中宰制我們的生方式。


談完了保育的哲學概念及保育對社會文化的型態影響,接著我縮小範圍進入今天的主題-自然生態保育與登山活動有何關連?為何近年來登山活動因自然生態保觀念的興起而更蓬勃的發展?登山活動算不算是休閒?看電視是不是休閒?兩者的變異何在?登山除了是休閒的遊憩活動之外,還應該有什麼?我很感激山,因為山教給我的是我在其他地方學不到的,我認為登山活動有三個哲學層次:1.自身的需求;2.溶入自然,了解自然的體會;3.引導別人提升層次的喜悅。要體認我們是自然的一份子,自然是我們生命的來源,而不應只是我們遊憩的場所-這即是溶入自然。我認為人無法脫離自然環境的原因是自然有助於人類的繁演,自然對人類情感的演化是一種正面的趨力。人接觸自然是為了逃離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活動與社會互動,從緊張步調快速的生活中得到改變。大家都有過經驗有些情境所產生的疲憊,通常並不是生理上的,相反地,它通常是心理上的疲勞。而自然環境(例如:自然界中的動、植物、日出日落等)可以讓人從強制性的專心中解脫出,而提供入迷的經驗,自然環境可以抓住人們的注意力,但是不至於強大到讓人無法去想任何其他事物,它允許人們內省,這種入迷的經驗也常常同時帶來愉悅。它帶領人的內心去漫遊,讓心靈從日常世界中逃脫。我曾經有一次單獨行走在雪山登山步道上,當時下著毛毛細雨,前後皆無人跡,在曠野中有一種感覺,與天地同在,對天地動情,溶於天地之中,入迷。入迷對於恢復精神有很大的助益,因為它吸引人,讓人從厭煩的事物中逃開,不必花精神去注意事情。讓環境的內在元素去引導心靈,而不必傷神,因此每天應付生活壓力的心理機制可以得到休息。雖然都市裡可能充滿剌激,但是都市生活可能是單調的。自然可以讓人遠離日常重複的行為,帶來新的資訊與經驗。


今天我站在這裏並不是來教導各位,我也沒資格來教育各位。畢竟每個人立場不同,需要不同,觀點不同,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也必然不同。我今天來這裏演講這個題目主要的目的是要尋求共識,我的觀念在各位的立場來看,不一定是正確的,請多多指教,謝謝。
 



gotop